八路军除了三个师, 还组建了五个纵队, 纵队司令员都是谁?

发布日期:2024-11-18 08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八路军除了三个师, 还组建了五个纵队, 纵队司令员都是谁?

抗日战争爆发后,为了拯救陷入危难中的祖国,毛主席、朱德等党的领导人,向国民党政府表示,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,我党愿意将红军这个名称,改为国民革命军,上战场与日寇决一死战。

随后两党经过多次谈判,最终达成一致,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,下辖三个师,后来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,八路军除了这三个主力师,又陆续组建了五个纵队,这几个纵队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
那么这些纵队的司令员都是谁呢?

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

1931年,“九.一八”事变之后,日寇便肆无忌惮的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,由于当时蒋介石仍然坚持“攘外先安内”的反动政策,更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。

1935年,华北被日寇侵占,国家危亡之际,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当时最主要的矛盾,依然存在的国内阶级矛盾变为次要,在这种情况下,任何人、任何党派都应放下恩怨,以民族利益为重,抗击外贼、保家卫国。

但就当时的情况,日本帝国主义很强大,国内任何一种单纯的力量都无法将日寇击败,赶出中国。

当时,我们红军只有三万多兵力,虽然坚持抗战,但却力量不足,国民党军队,虽然比红军力量强大,但因为内部派系林立,混乱不堪,也很难与日寇匹敌。

面对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,中国要是不想变为亡国奴,唯一的出路就是,全民族团结起来合力御敌,特别是共产党和国民党,在这关键时刻,很有必要解除敌对状态,共同抗战。

我党是真心希望与国民党合作抗日,但蒋介石却仍然对红军共产党耿耿于怀,一心只想着怎么消灭共产党。

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,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的强烈呼声,就连国民党地方当局和军中一些将领,也纷纷提出了抗战的要求。

可蒋介石仍然坚持不抵抗政策,这让国民党的一些爱国将领们很是焦急恼怒,于是便发生了西安事变。

为了联合全民族抗战,我党在西安事变之后,便开始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和奔赴抗日前线作战等问题,与国民党政府展开了谈判。

可是谈判还几个月了,对于两党联合抗日,蒋介石却迟迟不表态。

1937年7月7日,日寇又制造了卢沟桥事变,紧接着对整个中国展开了全面侵略。

面临亡国的危险,蒋介石却还是无动于衷,无奈之际,毛主席便给蔡元培、沈钧儒、柳亚子、黄炎培等70多位爱国民主人士,各写了一封信,决定借助这些民主人士的力量,督促蒋介石起来抗日。

与此同时,周总理、叶剑英也通过各种关系,利用种种机会,去拜会了冯玉祥、李济深、李宗仁等一大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,向他们表明了红军抗日的决心,并将国共两党谈判的真相告知了众人。

最终,在各方力量的逼迫之下,蒋介石同意了与我党联合抗战,并正式将红军改编的事情提上了议程,随后,又经过一番谈判,国共双方达成一致,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下辖第115、第120、第129,三个师。

后来随着各地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,我党为了方便统一指挥,又分别组建了五个八路军纵队,不过这五个纵队并不是按照一至五的顺序来建立的。

八路军第一纵队、第二纵队

抗日战争爆发不久,山东便沦陷了,中共山东省委号召和领导各地抗日群众,迅速组织起一支支抗日武装,与敌进行斗争。

1938年12月,八路军根据当时形势,成立了山东纵队。

由于新建的山东纵队骨干力量不足,抗日根据地也是刚创建,因此,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迟迟未能建立起来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山东纵队政委黎玉请求党中央派部分主力部队入鲁,为了加强山东的抗战力量,中共中央同意了黎玉的建议,从八路军115师抽调了部分主力派往了山东。

这些主力部队达到后,山东敌后的抗日武装力量强大了起来,但随之也出现了指挥不统一的问题。

中共中央对这个问题很重视,于1939年5月指示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,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,并派徐向前来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,对新黄河以北山东境内的八路军正规部队,以及各游击部队进行统一指挥。

1939年8月1日,第一纵队正式成立后,徐向前指挥着所辖部队,与当地党政机关密切配合,积极发动当地群众,相继在各地建立起了抗日民主政权。

八路军第二纵队比第一纵队的组建时间稍晚些。

1938年3月,八路军总部指示115师344旅,南下晋东南,进入太行山地区抗击日军。

344旅到达晋东南,经过一段时间的与敌斗争,形势发展的非常不错,于是八路军总部决定,让黄克诚带领一部分部队,继续留在晋东南发展。

而代旅长杨得志则率另一部分兵力,穿越平汉路,前往冀鲁豫去打击日军,并创建抗日根据地,后来杨得志率领的这支队伍改编为了冀鲁豫支队。

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,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,imtoken钱包组建起了一支又一支的抗日武装,随之便出现了指挥不统一的问题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1940年2月,八路军总部在经过党中央同意后,成立了八路军第二纵队。

按照上级的本意,原打算让黄克诚来担任纵队司令员,但黄克诚认为自己军事方面不是很擅长,于是便向上级请求,自己任政委,另选他人来担任司令员一职。

八路军总部和党中央经过商议,最后决定让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来兼任纵队司令员的职务。

不久后,根据战局需要,第二纵队留下部分兵力在太行山南部地区继续坚持斗争,其余兵力在黄克诚的率领下,前往冀鲁豫边区,与冀鲁豫支队等部队合并后,仍称八路军第二纵队,纵队司令员一职改由杨得志担任,政委仍是黄克诚。

威震冀中的第三纵队

八路军第三纵队比第一、第二纵队成立的都要早。

1937年7月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党中央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,派孟庆山等优秀干部前往冀中,配合中共平汉线省委和保属省委,组建抗日武装力量,与敌进行游击战争。

孟庆山等人到冀中后,将当地几个县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,召集起来,秘密举办了几期武装训练班,培训了大批军事骨干,这些骨干回到各地后,便开始组建抗日游击队。

10月14日,在国民党军队担任团长的吕正操,是我党的秘密党员,他在率部南撤的途中,接到党组织的指示,让他脱离国民党军队,前往河北晋县接受新的任务,担任人民自卫军司令员。

人民自卫军坚决抗日的主张,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,在抗战的过程中,人民自卫军与当地的其他游击队相互配合,与敌斗智斗勇,进行游击战,成功建立起了冀中抗日根据地。

1938年春,冀中地区另外几支抗日武装力量也并编入人民自卫军。

在此期间,日军对冀中地区发动了第一次春季大扫荡,被冀中军民成功挫败。冀中抗日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,人民自卫军也在逐渐壮大。

1938年5月,人民自卫军与其他几支抗日武装,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,司令员仍然由吕正操来担任。

在之后的与敌斗争中,吕正操率领着第三纵队纵横驰骋在冀中平原,屡次重创日军,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
1943年9月,八路军第三纵队胜利完成了自身使命后,番号被撤销,其所属各部被编入其他部队,继续为抗战做贡献。

第四纵队和第五纵队

八路军第四纵队有些特殊,分华北第四纵队和华中第四纵队,华北第四纵队的司令员是宋时轮,华中第四纵队司令员是彭雪枫。

1938年5月,八路军按照党中央的指示,深入冀东敌后与敌进行游击战,并伺机创建抗日根据地。

为了完成这个重要任务,120师雁北支队与晋察冀的一些抗日武装合编为第四纵队。

随后,第四纵队在宋时轮的指挥下,一路向冀东进军,与日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。

同年7月,第四纵队配合密切配合冀热边特委,占领了冀东广大地区,成功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。

随着第四纵队不断壮大,扩编为冀热察挺进军,同时撤销第四纵队番号。

后来,为了支援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与敌斗争,1940年4月,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率一部分兵力,奔赴豫皖苏边区,与当地新四军合编为第四纵队,纵队司令员由彭雪松担任,黄克诚任政委。

7月下旬,黄克诚奉上级指示,率部分兵力奔赴皖东北地区协助兄弟部队作战,后被编入第五纵队。

个把月后,第四纵队根据上级指示,进行重编,随后第四纵队在司令员彭雪枫的指挥下,协同当地党组织,发动群众,与顽敌展开了游击战争,巩固并扩大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。

皖南事变后,第四纵队并入了新四军,同时撤销第四纵队番号。

1940年8月,上级领导将皖东北地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,以及当地的一些抗日武装,进行了统一整编,组建了第五纵队,由中央中原局统一指挥,第五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都由黄克诚来担任。

第五纵队完成整编后,便在黄克诚的指挥下东渡运河,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一场场厮杀,在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后,成功开辟创建了淮海区抗日根据地。

1941年1月,皖南事变发生后,第五纵队重新进行了改编,成为新四军第三师,撤销第五纵队番号。

结语:

八路军的这五个纵队,虽然它们存在的时间长短不同,战斗地区不一样,但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,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这些功勋卓越的纵队司令员,除左权将军在一次突围战中不幸牺牲,其他人在1955年大授衔时,都荣获了很高的军衔,其中徐向前被授元帅军衔,黄克诚被授大将军衔,吕正操、宋时轮被授上将军衔,如果左权将军没牺牲,根据他的资历和贡献,至少也能被授大将军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