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能想象一个不认识字的人,要如何在现代化城市里生存吗?
大到填表办事,小到出门坐车、用手机发条消息、买菜购物......看似不起眼的事,却能轻而易举地绊住他们的脚步。
在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的今天,“文盲”一词看似离我们很遥远,但他们真实的困境却近在眼前。
被文字困住的大半生
陈军飞今年20岁,来自安徽芜湖的农村。去年国庆期间,她在社交平台上传了自己的第一篇笔记,“教父母认字的第一天”。
陈军飞的第一篇“教案”。图源:@有用的蛋卷
陈军飞的父亲今年55岁、母亲48岁,如今在江苏的一家工厂干活。虽然日常做的都是体力工作,但身处大城市,大字不识,会让他们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。
“因为不认字,他们用手机只会发语音,也没办法乘坐地铁、高铁,连去餐馆点菜,都看不懂菜单,更别说找工作了。但凡需要阅读的活儿,都不愿意要他们。”陈军飞感叹道。由于家境困难,父亲上完小学一年级就辍学了,母亲也因为家庭变故,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兄弟姐妹。
文化水平不高这件事,没少让父母遭受白眼。“他们认识自己的名字,但不会写,需要签名的时候,就用盖手印来代替,很多事情都需要旁人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完成。”总有人没那么多耐心,鄙夷、轻视、嫌弃的眼神,甚至一些不好听的话,都让陈军飞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陈军飞和妈妈的聊天记录,妈妈用语音转文字与她对话。图源:@有用的蛋卷
就连陈军飞在网上发帖记录,也收到过一些不怀好意的私信,表面上看是夸她励志,实际上话里话外夹带的嘲弄,还是让她无法忽视。“难以想象父母背负着多大的压力,是怎么把我养到这么大、养得这么好的。”
这件事,或许也一直是父母心中的隐痛,因此,当陈军飞提出要教他们认字的时候,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。“一开始,父亲还推诿了几句,说自己年纪大了、没必要学,但我母亲则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学,还喜滋滋地向他展示学习成果,就把他也调动起来了。”
父母的态度,越发让陈军飞意识到这件事的必要性。她决定在社交平台上打卡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,教一天、记一天,截至发稿,她的教学日记已经更新到了第111篇。
第111篇“教案”,教学目标变得清晰明了,一年过去,陈军飞的字也漂亮工整了许多。图源@有用的蛋卷
“这一次,为自己而学”
“扫盲运动”并不简单。正好,陈军飞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,她像教小朋友一样,买来部编版的教材,从拼音开始教起。但父母没接触过拼音,一段时间后,眼见效果不佳,一家人决定调整方式,干脆直接学认字,就从基础字、常用字学起。
学习时间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十分宝贵。陈军飞上大二,正是学业繁忙的时候,父母在工厂,每天五点多下班,需要早早睡下补充体力,一家人只能挤出时间来打视频电话。陈军飞在这头写下几行字,父母在那头跟读,努力记住这些字的模样。
一开始,每堂课要上40分钟左右,后来熟练了,两位学生也很积极配合,20分钟就能解决,课后还会举一反三,在外面看到认识的字,还会主动跟老师报告反馈。经过一年的教学,以前必须要通过视频语音才能交流的三人,现在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文字沟通。
左:2024年1月,右:2024年9月。识字的进度,在母女俩的聊天框里直观体现。
眼见学生如此好学,陈军飞老师很满意,“虽然现在还不会写,但我们毕竟时间、精力有限,能认字就已经很不错了,先解决眼下的困难,保证日常生活,其他的慢慢来,不急。”
今年国庆放假期间,陈军飞回家陪父母,母亲卧在一旁自觉复习。
同样秉持着“快乐学习”观念的,还有今年60岁的张兰枝(化名)。作为家里的长女,迫于生活压力,她担起了供弟弟妹妹读书的责任,自己则成了整个家族唯一的文盲,丈夫虽然上过几年学,能多认识几个字,im钱包官网下载但也有限。
目不识丁的她,过去在上海做保姆,用电器只能靠死记硬背,记下每个按键对应的功能,不会坐公共交通工具,基本去不了雇主家以外的地方。张兰枝两口子靠着惊人的毅力,把留守的儿子“拽”出了农村,送进大学、送往北京。去年冬天,张兰枝来到北京照护即将生产的儿媳妇,这让儿子“蹲”到了机会。
“我老公一直想教父母认字,只是苦于以前聚少离多。”张兰枝的儿媳曲女士说,“婆婆来后,我们给她专门布置了一个‘学习角’,每天给她布置几个生字,她闲下来了就学一会儿,老公下班后还会检查她的学习成果。”
张兰枝的专属学习角。图源:@了不起的Amber(带娃版)
张兰枝不是没拒绝过,“老了学这个没用”“脑子笨学不会”“麻烦得很”都曾是她的借口,但儿子儿媳并不把这话当回事。“她嘴上说着不学,但你去考她,她其实是记得的。”曲女士没有戳破婆婆的嘴硬,只是持续鼓励着她。“她可能是担心自己学不好、被笑话,但这并不代表她不想学。”
学习最大的阻碍是忙碌。小孙子出生之后,张兰枝忙了起来,认字的进度暂时耽搁下来,但曲女士并不打算停止对婆婆的“继续教育”。“婆婆平时很尊重、爱护我们这些小辈。现在是我们回报她的时候了。”曲女士表示,“我们正在考虑,孩子之后的早教、识字课程,也让婆婆一起参与学习。”
张兰枝儿子监督母亲学习。图源:@了不起的Amber(带娃版)
3800万“文盲”被看见
起初,得知婆婆不识字时,曲女士是惊讶的。“我原本以为‘文盲’这个词离我们很遥远,没想到竟然身边就有。”
在陈军飞的帖子下,经常有人给她留言,称自己受到她的启发,也开始教家里不识字的长辈学习,还有人私信找她讨论教学方法。
事实上,不识字的窘境,笼罩着一个庞大的群体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,我国的文盲人口(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)将近3800万人。
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,不识字的人出门,几乎等同于“睁眼瞎”。有人不会填表,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;有人第一次出远门,不会坐车,只能一路向路人求助问询;还有很多人因为不识字找不到工作......
图源:@长江说法
成人学认字,花不了太多钱,只需要很多爱。陈军飞教父母认字,顶多花了一些文具钱,买点纸笔、字帖;张兰枝认字靠的是儿子购入的小黑板,和平板电脑上的识字App。想要更省钱的话,如今在各大社交平台,也有着不少公益直播间,粉丝从数千人到几十万人不等。
社交平台截图
今年75岁的杨维云,也是这些公益主播中的一员。从小学语文老师到幼儿园园长,杨维云一辈子都在和语文打交道。退休后,她仍闲不下来。2021年5月,杨维云的“直播间课堂”正式开播,免费教授拼音、汉字读写。
一开始,她的目标学生还是学龄儿童,但渐渐地,她在评论区看见了这样的留言:
“老师,我今年50岁了,现在学认字还来得及吗?”“我70岁都学会了。”“我以前没念过书,跟着老师学会很多字了。”
这让杨维云意识到,有很多不识字的成年人,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,错失了学习的机会,因为不识字,一直生活在自卑和困顿中,“我想给他们一个新的起点。”于是,她在直播中又增加了新的内容:“成年人零基础学拼音识字”。
图源:杨维云的直播课
这些成人学员,在杨维云的直播间学到了自己认识的第一个字。识字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:有人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,有人第一次独立去银行,顺利填表、办理了业务,有人学会了网购,有人尝试用汉字表示感谢,在评论区写下一句又一句“老师,谢谢你”......
直播间之外,也有人暮年方识字,“逆袭”犹未晚。山东作家姜淑梅60岁学识字,75岁学写作,80岁学画画,从“文盲”变成了出版多部书籍的“网红作家”,她一生的潜能与历练,在这一刻迎来绽放。
姜淑梅在写毛笔字。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
1952年,在庆祝建军25周年的全国运动会赛场上,起跑不用发令枪,谁先写出规定的字,谁先跑。
图源:解放军报
“识字就是起跑线”,五十余年过去,这个隐喻仍然激励着人们前行。教育的缺失,并非人主动选择的结果,“文盲”只是一群暂时被时代落下的人。术业有专攻,闻道有先后,只要想改变,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。
改变“文盲”,需要的只是爱与尊重
一张张字迹工整的字帖
一个个教书识字的账号
都在诉说他们并没有被时代抛弃
一切都不晚,一切都还来得及!
来源:共青团中央、央视网、新华社、解放军报、长江说法、团山东省委,抖音@喜洋洋拼音课堂、小红书@有用的蛋卷、@了不起的Amber(带娃版) 等